現代人經常有姿勢不良、久坐等惡習,與脊椎相關的疾病像是椎間盤突出問題就十分常見,其病徵為腳麻、腰痛等現象;情況嚴重者,更可能持續性的下背疼痛,雙腿痠麻無力,嚴重到需要開刀。
西醫骨科的觀點是,腰椎間盤若突出來直接壓迫神經,消炎止痛外也常以手術方式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,或以脊椎融合術將其上下兩節的脊椎體固定。但是讓病患卻步的是,手術後容易造成周圍肌肉收縮活動能力變差,或導致腰椎鄰近節段疾病問題。中醫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,頗收良效,特別是急性痛起來的時候,尤其有效,這話怎麼說?
椎間盤是什麼
首先,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椎間盤。
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骨的纖維軟骨盤,脊椎可以藉此彎折、活動。椎間盤既有彈性又堅韌,有如避震器般保護著脊柱、大腦、神經等。成人一共有23個椎間盤,厚薄不一,中間胸部的比較薄,頸部的比較厚,腰部的最厚,所以頸、腰椎的活動度比胸部來得大。
如果還不夠明白,你可以想像成一塊中間空洞填上餡的甜甜圈,椎間盤突出就是這甜甜圈因為老化、姿勢不良、長期負重、彎腰、遺傳等等因素,導致甜甜圈出現裂縫,裡面的餡跑了出來,因而壓迫到神經,所以我們的腰背、手腳就會覺得痠麻、疼痛、無力。
椎間盤突出是造成四肢麻痛的原因之一,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,特別是那些活動量大、曾經摔跤或受過傷的年輕人;老年人的椎間盤突出多半是退化引起。不管什麼原因,都大大影響生活品質。
中醫眼中的椎間盤突出
以中醫的角度來說,腰部椎間盤突出爲「腰痛」、「閃腰」。中醫理論認爲「腰為腎之外府」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篇》中說到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」。腎的位置在於腰部,腰是腎之精氣所覆蓋的區域。腎精充足,則腰椎有力;腎精不足,就會出現腰椎不舉的現象;而中醫的腎,是管理骨骼生長與修復功能,腎若虛弱,血液循環就不順,也易引起痠痛。
說到底,腰椎間盤突出可說是腎氣虧虛所導致,因此而閃腰;也因爲腎虛,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症一再發作;所以說,補益腎精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關鍵。腎虛有許多證型,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,臨床上須辨別腎虛的證型而定方;同時在益腎時應佐以通絡破瘀、行氣活血之藥方。
穴位針灸+藥物治療 雙管齊下
中醫認為「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」,在腰椎間盤突出的急性發作期,應以外用針灸緩解疼痛爲主;並以消炎、活血及通絡藥物來治療,循環通了自然腰就不痛了。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發病後,腰腿疼痛的控制便是最重要的任務,止痛可採用放血療法——古代稱放血療法為「啟脈」、「刺絡」,即《內經》中的刺絡法,是用放血針具刺破患者身上的特定穴位或體表脈絡,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,尤其是止痛作用,《素問.刺瘧論》也這麼說:「先腰脊痛者,先刺郤中出血」。
而在後續的疼痛緩解期,則以溫補法來補益肝腎,以能保護軟骨,強化脊椎和周圍軟組織,補益腎精爲主的藥方。這邊簡單舉例幾種藥方,像是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補骨脂、續斷、杜仲、淮七、獨活、白荳蔻、砂仁、紅棗、一條根等藥,治療效果很好。因為中醫理論認為腰、膝,足都是腎管轄範圍,所以辨證屬寒可用「獨活寄生湯」加疏經活血等藥。
針灸取穴則以大俞、阿是穴、委中、陽陵泉、關元俞等穴道為主,若臀部疼痛者加「環跳」、大腿後側疼痛者加「殷門」、大腿外側疼痛者加「風市」,小腿疼痛者加「承山」……等等膀胱經、膽經上常用的穴位;也可以以腰三針的針法,取「秩邊」、「環跳」、「腎俞」等穴道,來治療腰部疼痛痠麻症狀。其他輔制治療方式如推拿、按摩、中藥貼敷、拔火罐、熱敷等,也都能達到消腫、散瘀、止痛、理氣的功效,也可加入治療之列。
心態開放 中西合治
中醫的診治提供給對於開刀猶豫,或對於手術可能的後遺症擔憂的另一種選擇。一般來說,間椎間盤突出有很大機率可以修復癒合,一般病程可從2周到3個月不等,依病情而定。若保守治療3個月仍未緩解,仍可尋求手術治療。
平時保健注意事項
・建議患者平常避免久坐、久站,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會對脊椎造成負擔。
・搬重物時請善用腿部的力量,不要僅用腰部的力量,深蹲腰部挺直。
・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,適度做核心訓練強化腰背部,且運動前要充足熱身。
・充足睡眠、飲食均衡並控制體重。
・平時可多按摩腎俞、委中、陽陵泉、大腸俞等穴道,或針對疼痛點按摩。